来源:绵阳日报 阅读模式
奋力推动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让群众享优质医疗服务
卫生连着民生,民生连着民心。近年来,绵阳市卫健领域改革创新成绩斐然,得到群众一致点赞,还多次被中央、省、市媒体聚焦报道。新的一年,如何更加方便快捷就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两会访谈中,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晓林回应了群众关切。
李晓林说,卫生健康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去年以来,市卫健委探索实施了系列便民惠民“微改革”服务、“微创新”举措,建成全省首个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互认项目达到157项,实现应认尽认,累计为百姓节约费用3000余万元,重复检查多、服务效率低、医疗费用高等问题有效破解。深入开展“万名医护走基层·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专家号。推行“一次号管三天”服务,患者因同一疾病同一病程,一次门诊挂号就诊后,三日内复诊不再重复收取挂号费。此外,还率先在全省实施无偿献血“三免”政策,积极打造健康便民服务驿站、“绵州论健”平台等特色健康服务。
李晓林表示,下一步,卫健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两会精神——
聚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巩固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信用就医等好的百姓受欢迎的做法上,开展“三快四优五好”全流程优质就医服务。
聚焦群众健康需求,以市级医院为龙头引领,培育更多的高水平医院、高水平学科、高水平技术,加快中医药强市建设。
聚焦疾病预防,围绕重大慢病防控,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提升疾病预控能力。
聚焦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施县级医院提质、乡镇卫生院提能、全科医生提量行动。
聚焦医学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绵阳医学科技创新技术,助力绵阳核医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聚焦健康绵阳建设,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健康素养。
聚焦人才强医,塑造良好的卫生人才发展环境,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绵阳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擦亮“野生大熊猫第一市”
城市生态名片
这几天,哈尔滨火出圈,带动了整个东北的旅游业,四川“小熊猫”们在哈尔滨被格外关照。绵阳回礼喊话哈尔滨:418只野生大熊猫在等你!
喊话的底气在于绵阳是名副其实的天下“野生大熊猫第一市”,拥有418只野生大熊猫,在全国数量最多。
如何擦亮叫响绵阳城市生态名片,打造野生大熊猫城市IP,共享生态红利?两会访谈中,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杜勇回应了群众关切。
在杜勇看来,如今的绵阳,野生大熊猫频频“现身”公众视野,成群结队的川金丝猴在保护地嬉戏觅食,红外相机更是捕捉到亚洲金猫、雪豹等珍稀保护动物活动画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大熊猫保护的高度重视,深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着力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鲜明提出打造“野生大熊猫第一市”的城市生态名片的成果。
杜勇说,为守护好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安全,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通过建设“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如布设红外相机、视频卡口、无人机等,进一步消除监测空白,实施科研合作项目50余个,保护成效明显,野生动物野外遇见率显著提高。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还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完善提升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创建本土自然教育品牌,着力实现全民自然教育。同时,与属地政府、周边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协同发展合作关系。创新建立各类不同主体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其中,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一步,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将进一步擦亮“野生大熊猫第一市”城市生态名片——
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加强部门协作,突出城市氛围营造,在协同发展、品牌建设上持续用力,开发多条大熊猫城市生态体验、野外体验、科普研学路线,结合绵阳科技城本土文化,让更多社会公众了解绵阳、爱上绵阳,从而形成推动国家公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助力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向绿色生态富民产业转型,共享生态红利。
(记者彭雪杨沐淇陈冬冬文/图)
直击代表委员通道
1月15日,出席政协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们陆续报到,与此同时,“代表委员通道”首场采访活动正式开启。
民之所盼是政之所向,3名政协委员接受媒体采访,就老年助餐点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周转房改造提升、住房公积金跨区域通办等过去一年社会民生领域的热点话题回应关切、建言献策。
完善“幸福餐厅”建设让老年人胃暖心更暖
“老年助餐点建设”是绵阳2023年市级民生实事项目,去年以来,我市先后投入运行“幸福餐厅”超过40个。如何看待“幸福餐厅”建设?有什么相关建议?
“作为嵌入式养老的重要载体,老年助餐是一项暖胃又暖心的民生工程。”江春秀是一名来自基层的市政协委员,同时也是游仙区游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她所在的街道2023年新设了一个“幸福餐厅”,该“幸福餐厅”以社区用房为依托,引入社会企业参与运营,并配套了舞蹈、观影、阅读等功能区域,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余人就餐,不仅解决了辖区生活不便老年群体“用餐难”问题,还可以满足他们综合文娱方面的需求。
谈到如何更好发挥“幸福餐厅”作用,江春秀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综合考量老年人口密度、区位分布、交通条件、需求供给等因素,科学合理布局“幸福餐厅”,采取“政府补一点、商家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幸福餐厅”建设;
其次,进一步完善餐厅功能,增加医疗、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此外,要加强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让每一位就餐者都吃上“放心餐”。
做好农村教师保障工作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之兴在教育,教育之本在教师。为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生活环境,让他们住有所居、安心从教,2022年,绵阳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周转房改造提升项目,投入资金2000万元,实施1000套教师周转房改造提升。2023年,绵阳又投入资金1012万元,继续支持仍有缺口的6个县(市、区)改造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周转房506套。
“我市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房改造提升项目,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积极推动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让农村教师安下心、扎下根的关键举措。”市政协委员、三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白明介绍,以他所在的人口大县三台县为例,有农村义务制学校99所、教师近6000名。近两年来,三台通过统筹市县资金840余万元、改造提升教师周转房335套,让扎根基层的近400名农村教师搬进了宽敞明亮舒适的周转宿舍,实现教师安居梦,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改善农村教师住宿条件,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白明表示,作为市政协委员和基层干部,他将继续履行好“双重职责”,持续关注基层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建诤言、献良策,真正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静心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进一步深化合作让川渝通办惠及更多群众
据了解,去年以来,绵阳以推动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协同发展为载体,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有859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绵碚通办”“涪江通办”。其中,涉及公积金的事项有40余项,有1.6万人次实现跨区域办理,涉及金额7.8亿元。住房公积金跨区域通办备受关注。
我市是如何推进相关工作取得成效的?
市政协委员、市住房公积金服务中心主任蒋静瞻说,一方面,在便捷服务上推行“好办”“易办”,线下设置绿色通道,线上设置服务专区,通过全程网办、两地联办、代收代办等方式实现了缴存职工“进一扇门,办两地事”。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快数字化建设,川渝两地在购房、租房、贷款提取公积金等15个高频服务事项均可全程网办。针对异地贷款职工需要出具相关缴存证明的现状,在已与重庆市实现了“无纸化”证明的基础上,积极推广运用住建部的“亮码可办”,用统一电子码代替相关证明。
另一方面,在政策互惠上让缴存职工得到更多实惠。去年5月,我市主导与德阳、广元、遂宁、阿坝等涪江流域城市签订一对一公积金区域合作,实现政策互惠、数据共享。目前,绵阳已成为涪江流域内公积金开放度和合作度最高的城市。
蒋静瞻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与成都、重庆公积金中心的合作,积极实现成渝绵三地公积金政策互惠,并积极向周边省份延伸,持续推进住房公积金跨区域通办、好办、易办,为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贡献更多力量。
(记者唐显枚张瀚巍赵烨/文任明勇/图)
我从基层来
把农民关注的用电问题带上两会
崔兴江市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人民选,我当代表为人民。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我希望把大家的想法、诉求一级一级地带上来,真正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群众发好声、代好言。”绵阳市人大代表、三台县立新镇高棚村党委书记崔兴江说。
“今年,我带来了关于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这是我努力想解决的问题。”崔兴江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早已走进农村的家家户户。由于家用电器不断增加,导致农村用电负荷一年比一年增大,许多农村变压器都是超负荷运转。农村电网供电过程中存在的电压低、过载重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虽然国家一直对老旧的电力设施进行更新改造,但仍满足不了农村部分地区极速飞涨的用电需求。农网改造升级,是乡村基础设施补齐短板的重要任务,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力保障。”
崔兴江建议,一是要因地制宜完善农村电网网架结构,推进农村电网补短板、强弱项、破难题,统筹高压电网延伸覆盖和中低压电网更新改造,增加变电站和配变台区布点,加大线路输送能力,支撑家用电器下乡和更新换代。二是要提升农村电网装备水平,加快老旧电网设备更新,逐步淘汰落后低效设备,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农村电网建设改造的综合效益。三是要增强农村电网防灾抗灾能力,推进农村电网差异化设计,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增强防御雷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低洼变电站、地下配电房的整改,防止内涝影响。
“相信随着农村电网的改造,农村用电问题能得到进一步缓解。”崔兴江说。
两份提案关注“农村用地”
杨桂林市政协委员
“为有效解决产业发展需要的建设用地,针对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村规划编制滞后,建议加快村规划编制、整理闲置集体建设用地,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政协委员,绵阳市政协委员、游仙区新桥镇经发办主任杨桂林聚焦农村用地,带来了自己的两份提案。
谈及两份提案,杨桂林说全部来自履职过程中的观察收集和工作中的经验积累。通过调研,他撰写了《关于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解决产业发展用地的建议》《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建议》的提案。
“其中,在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解决产业发展用地提案中建议,要加快村规划编制,为集体经济性建设用地入市及农房建设准备条件;各地应尽快推动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储备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为入市准备基础。建议市上尽快出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相关实施细则,加快完善入市的流程制度和政策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要素保障。”杨桂林说,在去年,绵阳市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签约在新桥镇展开,“农地”入市打通城乡土地“同等上市、同地同权”制度通道,通过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满足企业项目用地需求,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提振了底气和信心。
“提案来自于我的日常工作,从新桥镇的实际情况出发,希望能切实帮助当地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方面的工作,满足农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杨桂林说。
(记者唐舒琪)